在支付领域的监管浪潮推动下,近期 16 家非银支付机构成功换上新支付牌照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这不仅标志着业务范围依据新条例进行了重新划定,更预示着支付行业格局在监管框架下逐步走向新的调整与规范阶段。
随着《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及相关实施细则的落地,这 16 家非银支付机构的业务范围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洗礼。例如抖音支付,其新牌照业务类型从原有的 “互联网支付” 转变为 “储值账户运营 Ⅰ 类”。经统计,在这 16 家机构中,“储值账户运营 Ⅰ 类” 业务独占鳌头,有 9 家之多;另有 1 家专注于 “储值账户运营 Ⅱ 类”;3 家同时涉猎 “储值账户运营 Ⅰ 类” 与 “支付交易处理 Ⅰ 类”;2 家涵盖 “支付交易处理 Ⅰ 类” 和 “支付交易处理 Ⅱ 类”;还有 1 家仅聚焦于 “支付交易处理 Ⅰ 类”。

深入探究新旧牌照业务类型的关联,可发现清晰的对应脉络。12 家涉及 “储值账户运营 Ⅰ 类” 的支付机构,在旧牌照时代均以 “互联网支付” 为主要业务形态。原 “预付卡发行与受理” 及 “预付卡受理” 业务如今被精准归入 “储值账户运营 Ⅱ 类” 范畴;而传统的 “银行卡收单” 等业务大多被整合到 “支付交易处理 Ⅰ 类” 旗下。这一归类方式与《实施细则》的规定严丝合缝。以瑞银信为例,其新牌照业务类型由之前的 “移动电话支付、银行卡收单(特定地区除外)”,重塑为 “支付交易处理 Ⅰ 类(对应地区)、支付交易处理 Ⅱ 类”,业务架构的转变彰显了监管新规对支付机构业务整合与规范的导向。
行业专家博通咨询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预测,鉴于当前支付业务付款与收款分离的运营特性,市场上广泛普及的条码支付业务在未来的归类模式大概率会延续现有对应类型。像支付宝、微信支付这类深度服务线下实体商户的巨头,为保障业务的持续稳定开展,必然需要同时持有 “储值账户运营 Ⅰ 类” 业务许可与 “支付交易处理 Ⅰ 类” 牌照,这也凸显了不同业务类型在构建完整支付服务生态中的关键协同作用。
这 16 家支付机构的牌照有效期显示为 “2024 年 7 月 9 日(过渡期至 2025 年 7 月 9 日)”,此信息表明它们目前并非完成了常规意义上的牌照续展,而是进入了一个为期 12 个月的特殊过渡期。人民银行在发布《实施细则》时曾特别提及,考虑到 17 家支付机构支付业务许可证临近到期且距离《实施细则》施行日较近,为给予它们充分的筹备时间以适应新规要求,特将过渡期延长至 12 个月。
然而,在这一轮换证进程中,并非一帆风顺。据贝壳财经记者统计,仅有上述 16 家顺利完成换证操作,“天下支付” 不幸成为 17 家公司中的例外,至今仍未获取新版支付牌照。公开资料显示,“天下支付” 的支付牌照此前已被人民银行中止续展,且在 2022 年其母公司深陷 “破产重整” 困境,这一系列状况无疑给其支付牌照的更新之路蒙上了厚厚的阴影。
王蓬博指出,此次成功更新支付牌照的 16 家机构,其新牌照信息中明确标注的不超过 12 个月过渡期,意味着这只是一种暂时的 “换新” 举措,更像是为支付机构适应新版牌照要求搭建的缓冲带,同时也为外界提供了一个窥视新版支付牌照诸多变化细节的窗口。从牌照期限的长远规划来看,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明确表示,《条例》施行前已设立且拟继续从事核准支付业务的支付机构,需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换发长期有效的支付业务许可证。以往依据《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规定的 5 年有效期牌照模式将逐步过渡到新规下的长期有效模式。为保障行政许可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实施细则》精心设置了从施行日至支付业务许可证有效期截止日的过渡期,对于个别在净资产与备付金日均余额比例方面需要调整的支付机构,同样给予了同等时长的过渡周期,以确保整个支付行业在监管新规的引领下能够平稳有序地实现转型升级。
综上所述,此次 16 家非银支付机构的支付牌照换新行动,无论是业务范围的重新界定,还是过渡期的特殊设置,都深刻反映了支付行业在监管驱动下迈向更加规范、有序、创新发展轨道的坚定决心与必然趋势,而未来支付行业的竞争格局与发展走向也将在这一系列变革的持续发酵中逐渐清晰与明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