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机支付日益普及的当下,便捷的同时也滋生了一些新型诈骗手段。近期,一种利用 “收、付款码” 切换间隙作案盗刷资金的骗局悄然出现,已有不少群众中招,海安市公安局城东派出所接到的李女士的求助便是典型案例。
李女士经营着一家宾馆,原本平常的一天,因一个微信好友申请而陷入骗局。对方自称要预订房间,以价格为由希望绕过平台直接微信支付。李女士见对方态度诚恳,且觉得直接支付更便捷,便同意了请求。
随后,对方以确认订房事宜为由,与李女士进行视频通话。通话中,对方指示李女士拿出另一部手机准备收款,并 “好心” 提醒她对准屏幕方便扫码付款。毫无防备的李女士打开微信收款码界面,却不知骗子已在暗中谋划。
挂断视频后,李女士手机陆续收到多条小额免密支付通知,总额高达 800 元。这时她才惊觉,自己出示收款码时,骗子保存了先显示出的付款码,导致资金被盗刷。而当她尝试联系对方时,已被拉黑,骗子消失得无影无踪。
诈骗分子将目标锁定在酒店、宾馆等服务行业人员。这类从业人员通常渴望完成订单、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诈骗分子正是利用这种心理,以 “订房” 为幌子,一步步诱导受害者入局。
诈骗分子假装付款失败,通过视频聊天进一步提出要求。视频营造出 “面对面” 的假象,让受害者产生信任,放松警惕。同时,在视频中提出要求,使受害者在短时间内做出反应,无暇思考其中的风险。
微信等支付软件打开 “收付款” 页面时,首先跳出的是 “付款码”,需手动点击切换才能到达 “收款码” 页面。诈骗分子就钻了这个空子,趁当事人未及时更换,截图或拍照记下 “付款码”,迅速盗刷资金。
为防止此类诈骗,警方给出了一系列实用的防范建议。首先,可在支付宝设置 “付款码隐私保护功能”,为付款码安全再加一道锁。其次,绝不要随意将自己的收款码、付款码展示给他人,同时一定要给支付软件设置密码,并建议关闭 “免密支付” 功能,避免潜在风险。最后,在网络上涉及金钱交易时务必谨慎,千万不要受陌生人引导,尤其是在视频通话时展示付款码。
手机支付给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但也需时刻保持警惕。了解这些诈骗套路,遵循警方提醒,才能有效避免成为诈骗分子的目标,守护好自己的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