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求职诈骗犯罪!这4类陷阱要小心》
就业,关乎着每个人的生计,是最基本的民生大事。在如今的就业环境下,大家都渴望能找到“高薪”“稳定”的工作,然而,不法分子却盯上了求职者们的这份急切心理,处心积虑地设置各种“求职陷阱”,让不少求职者不仅白费了精力和财力,甚至还陷入了严重的困境当中。检察机关一直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积极开展“检护民生”专项行动,依法从严打击各类求职诈骗犯罪,全力用法治力量为高质量充分就业保驾护航。
据统计,在2022年1月至2024年8月期间,全国检察机关就已经起诉了各类求职诈骗犯罪人员达4708人呢。所以呀,广大群众尤其是正在求职的朋友们,可得高度警惕起来,增强自身的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哦。 ### 陷阱一:虚构招聘“精心做局”,骗取相关费用如今的一些求职诈骗犯罪那可是越来越有“套路”了,整个流程都变得很“完整”“规范”,让人难以辨别真假。
有些不法分子会靠着劳务中介机构或者互联网平台去发布虚假的招聘广告,把薪酬待遇吹得天花乱坠,吸引求职者前来报名,然后趁机骗取定金之类的钱款。更过分的是,他们还会伪造应聘地点,搞一些虚假的招聘考试,办理假的入职手续等等,营造出求职者已经成功入职的假象,进而去骗取介绍费、培训费、服装费等各种费用。
给大家举两个例子吧,像李某某、姜某等5人诈骗、虚假诉讼案。李某某开了一家公司,打着“高端就业、有偿服务”的幌子发布虚假招聘广告,事先说好先收10%的定金,等面试通过了再收90%的尾款。姜某等人就组织受害者去参加所谓的“官方”笔试、面试,之后骗受害者说通过面试了,让他们补交尾款。这家公司从成立到被查,总共骗了40多个人,金额高达870余万元呢。 还有王某某等18人“套路运”诈骗案也很典型。这伙被告人先后在北京、无锡、常州、宁波等多地成立了22家空壳物流公司,在网络招聘平台上发布招聘货车司机的虚假广告,吸引大家去应聘,然后诱骗大家缴纳高额的押金、加盟费,或者让求职者去申请贷款购车来“入职”。可等求职者“入职”后才发现,接单难、退车难、退款难等问题一大堆,不仅拿不到工作报酬,之前投入的钱也全都打了水漂。在这个案子里,有1000多人被骗,涉及金额达到2000余万元呀。 ### 陷阱二:打着“正规机构”旗号,招聘人员实施违法犯罪活动有些犯罪团伙特别狡猾,他们会通过注册公司、入驻写字楼、在正规招聘平台招揽员工、给员工缴纳医保社保这些手段,把自己包装成合法经营的企业,可实际上却在暗地里招聘人员去从事诈骗、赌博、传销、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活动。 就比如说刘某某、张某某等12人诈骗案吧。卢某某、梅某某(这两人另案处理)等人设立了一家生物科技公司,通过招聘网站、介绍入职等方式招募了刘某某、张某某等高校毕业生来当网络客服,然后利用话术虚假宣传鹿茸类食品的保健功效,最后骗了433万元呢。 而且啊,还有更隐蔽的情况。
有的不法分子会把犯罪活动拆分成好几个步骤,只把其中一个步骤当成工作内容去招募兼职人员参与,那些求职心切的受害者往往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变成了犯罪活动的“业务员”“工具人”了。像罗某某诈骗案里,罗某某在QQ空间看到不法分子发的招聘信息后主动联系,对方让他冒充淘宝客服人员给受害者打电话,以赠送小礼品的名义获取受害者的真实地址等信息,还按每条信息7到8元来给他算报酬。罗某某工作了一段时间后,虽然发现这些信息被用来搞诈骗犯罪了,可因为受不了高薪的诱惑,还是继续按要求打电话。在2023年4月到2023年6月这短短几个月里,他就获取了受害者真实身份、收货地址等信息3000多条啊。 ### 陷阱三:编织“付费内推”谎言,虚构人脉骗取钱财有些不法分子特别会利用求职者想找好工作的心理,在互联网平台上发布广告,用“国企、央企工作内推”“落户安置”这些噱头来吸引人,暗示可以通过非正规渠道解决就业、落户这些事儿,就靠着这样的谎言去诈骗大家的钱财。
比如说郭某诈骗案,郭某瞅准了应届毕业生求职心切的心理,编造说可以“内部推荐”去某机场、航运公司等工作,还能“优先录取”呢,就靠着这个谎言骗了88名应届毕业生,金额高达1300余万元呀。还有朱某诈骗案,朱某竟然冒充某区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虚构自己是某区管委会主任的身份,以安排到政府部门、国企等地工作、换岗、升编等需要打点关系、补缴社保这些理由,骗了500余万元呢。 ### 陷阱四:瞄准灵活就业群体,利用新就业形态精准设局现在咱们国家灵活就业的人员可不少呀,不法分子就盯上了他们工作时间、地点、形式相对灵活这个特点,借助短视频、社交软件这些平台,精准地投放兼职刷单、游戏代练、APP推广测试等广告,来骗取受害者的钱财。 像蔡某某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案就是这样,有个受害者待业的时候看到可以下载某APP兼职刷单获利,就下载去刷单了。结果这个APP以刷单半天关注公众号得佣金后再刷福利垫付单等理由,一步步给受害者设局